更新时间:2025-09-11 04:02:46
观看《目之所及》后,剧中苏牧凡这个“反派”角色令我印象深刻,我窥见了一个安全感和爱极度缺失的灵魂。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场注定坠落的悲剧,却又在每一个转折点闪烁着人性的复杂与真实。苏牧凡不是简单的恶人,而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恐惧与渴望的镜子,他的故事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沉重的问题:当一个人从未被世界温柔相待,他该如何学会以温柔对待世界?
苏牧凡的童年是一连串被抛弃的创伤集合。母亲带着弟弟逃离 家暴父亲时独独落下他,这一场景构成了他生命的原初创伤——他不值得被爱,他不值得被选择。在父亲的酗酒与暴力中长大的苏牧凡,从未体验过无条件的爱与安全感。当他冷眼旁观父亲醉酒摔倒在地却不施以援手时,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冷血之徒,而是一个内心早已被冰封的灵魂。这种冷漠不是天性,而是生存策略——对痛苦的情感隔离让他得以在极端环境中存活下来。
命运给了苏牧凡一次重生的机会,但却是以替代他人的方式。顶替失明的弟弟上大学并进入工商局工作,表面上是阶层跨越,实质上是身份认同的彻底混乱。他永远活在弟弟的影子下,甚至连爱情都是窃取而来。与曲桐的婚姻中,苏牧凡始终扮演着另一个人的角色,这种存在性焦虑不断侵蚀着他的自我价值感。当曲桐说“你变了”的时候,她无意中触碰了苏牧凡最深的恐惧——他从来都不是“真正的”自己,又何来“变”与“不变”?
苏牧凡将爱理解为窒息的控制,这一扭曲的情感表达方式直接复制了他童年所经历的权力模式。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人,往往要么成为暴力的受害者,要么成为暴力的实施者,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这种轮回。苏牧凡不幸地成为了后者——他重演了父亲的暴力,不是因为基因决定,而是因为他从未学过爱的其他表达方式。他的控制欲背后,是对再次被抛弃的极度恐惧,这种恐惧最终异化为对亲近之人的伤害。
在苏牧凡身上,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那个在双胞胎妹妹光环下长大的我,那个通过一张张奖状换取短暂关注的我,何尝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爱与认可?就像苏牧凡一样,我曾经错误地将控制误解为爱,甚至在遭遇前男友的控制时,还为这种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——“他太爱我了”。直到发现真相的那一刻才明白,真正的爱从不以控制为表现形式,安全感只能来自内心的丰盈,而非对外部的掌控。
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形成的历史与语境,理解这一点不是为了为错误行为开脱,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洞察人性的复杂。苏牧凡的悲剧提醒我,未经疗愈的创伤会像遗传疾病一样代际传递,从原生家庭到亲密关系,不断重演同样的剧本。
值得庆幸的是,戏剧与现实的差别在于,我们拥有改写剧本的能力。意识到自己也在关系中表现出控制或被控制倾向,已经是迈向改变的第一步。觉察是疗愈的开始,当我们能够识别出那些不良关系的模式,当我们能够追溯当前行为与过去经历的联系,我们就获得了打破轮回的可能性。
苏牧凡最终喝下毒酒的结局令人唏嘘,但他的故事不应仅仅是一个警醒。在我看来,这更是一种呼唤——呼唤社会对童年创伤更多关注,呼唤对心理健康的更多重视,呼唤对每一个看似“问题人物”背后的故事更多理解。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恶魔战斗,有些人之所以失败,或许只是因为得到的支持太少太迟。
爱不是本能,而是需要学习的能力。那些从未被爱过的人,如何能知道怎样去爱?通过理解苏牧凡,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情感模式;通过哀悼他的命运,我们更加坚定远离消耗型关系的决心。
最终,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。无论是苏牧凡的悲剧,还是我在关系中的觉察,都指向同一个真理:唯有直面内心的创伤,学会真正爱自己与他人,才能打破命运的锁链,在黑暗中寻得救赎的微光。这也是《目之所及》留给观众最珍贵的礼物——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,在悲剧的警示中找到希望的路径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小人物2|天呐,摇尾系统太可怕